david007

发表于 2012年06月21日 10:42
楼主
【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小李现供职的企业是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特大型国企,他1999年通过社会招聘进入这家企业,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进入企业后,他发现,他是在公司内唯一一个历史上与这家企业没有任何联系的人。入司后小李看不惯老人们没能力,但是还占据着位子,压制年轻人的做法。而且,小李自我感觉是个另类。好在当时他的主管领导在用人上还是非常开明的,非常支持小李。一方面是部门没有真正可以扛得起的人,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意把活交给其他关系错综复杂的员工。

 

就这样到了2009年,小李因工作成绩出色、有能力等原因而打破这家企业人员必须经历部门副职锻炼才能提拔正职的传统,破格直接提拔为部门正职。当时部门人员100%保留着,而且核心人员都比小李资历老。从被他们支使的同事,一下子升任支使他们的领导,部门包括公司都炸开了锅。刚上任的时候,工作基本没法开展,嫉妒、抵触、消极抵抗伴随着小李,小李非常的挠头,一方面他希望展现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长时间在这种你好我好的氛围熏陶下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人,小李一直把自己还是放在原来的位子,埋头干活,根本没时间考虑更高层面的工作。

 

小李的部门现有一个部门副经理A,主管B、C,三个项目经理D、E、F,两个司机。由于是后勤部门,事情非常的多。

A是上级领导的夫人,属于照顾性安排,曾多次和小李表示,老了,不想往上爬了,也就是混个日子,但是管理经验丰富。

B是可以和原来的主管领导拍桌子的人,属于历史上职工子女照顾进入公司的,元老级人物,比较守旧,但是原则性强,表达上有问题,经常得罪人,而且喜欢传各种与公司有关的小道消息,大家对她都是敢怒不敢言。

C是其他公司调入的,女同志,肯干,能吃苦,但是能力一般。

D、E、F为刚分配进来的年轻人,学历高,有热情,但是对部门的风气敢怒不敢言,也不愿意强出头,时间长了估计也不好培养了。

 

就这样小李的部门不死不活的维持到现在。

今年公司开始动作更大的改革,小李想机会来了,这个部门必须打破传统的机制,才能做好服务,才能有所提升。虽说经历了两次失败的部门改革,有一次还差点闹出更大的风波,但小李还是想凭借这几年的积淀,借这次系统的大动作,真正实施自己的想法,调整部门结构,改变人员职务分配,他设想他改革后的部门应该是一个令行禁止、团结一致的团队。

而且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闪过小李脑海,要清退个别人,给部门人员一个概念,公司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保险箱了。

但是小李思来想去不知道如何下手,不改,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怎么做,尤其是清退不适合公司发展的人员才不至于引起大的动荡? 

Betty88

发表于 2012年06月25日 25:05
1#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最初的政府放权,到承包、再到今天的小范围股份制改造,可以说是一步三摇。当初,改革的目的只是想搞活国有企业,根本就不曾想到国企改革的目标取向,更不会想到深化改革会带来理论与实践中前所未有的困惑。过去国企怕改革,现在国企盼改革,国企的这种动机的转变是缘于其求生存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树立其独立人格,这也是国家困惑的根本,它的团体性,它的独立人格性。在这两个要素中,独立人格是第一位的,是在团体演变而成为法人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法律因素。

colors

发表于 2012年06月26日 14:33
2#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应该注意突破国企改制三大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展。”
   国有企业改制是党中央工作的重点,是目前政府工作的难点,更是法律界、企业界和百姓关心的热点。改制涉及三大难题: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企业改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法律关系复杂,改制能否顺利进行、改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增值、企业自身的发展、职工个人的利益;改制涉及面广、各方利益相互交错,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妨碍经济的发展,影响的对外投资形象。
   国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前提的新型企业制度,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的发展动力问题。要建立这样的企业制度,就要在改制过程中解决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所涉法律关系复杂,相互交织,改制企业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有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参与,例如由律师事务所参与全过程,出具法律意见书。通过中介机构全面、深入的介入,利用其良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务经验进行专业化操作,既能避免企业改制“走样”,规范操作、节约改制成本;又能防止改制后产生纠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企业改制中的风险和困难,增强改制企业的信心,进而将改制推进、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改制要科学策划、规范运作,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无疑是企业改制过程中要遵循的要原则、标准;同时,改制企业众多,情况各不相同,一企一策,因地制宜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突破思维惯性,在坚持“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的前提下,去寻求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深入研究、科学策划、规范运作,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改制企业的增效、有效稳定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资产处置方面,“国退民进”是基本原则,国有资本退出渠道畅通就要实现非国有资本的进入渠道畅通,在资产处置上要开拓思路,多渠道的吸引民间资本。 一股独大是目前国有企业股权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但一股独大不是公司治理低效的根源,根源在于资产不可流通性。国有资产流通,决不仅仅是卖出国有资产进行私有化,而是卖出与买进的统一过程,即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在统一市场上的“双向对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有资产既可能缩小,也可能增大,是缩小还是增大,关键取决于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国有资产流通的目的就是要盘活国有资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进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企改制中资产处置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将企业的存量资产全部投入改制后的企业,做为改制后企业的部分资本,其它的注册资本依靠吸收新的股东投入,即资本增量靠外来注入;可将企业净资产做为改制企业的注册资本,不需再注入新的资金,从中切割部分净资产出售给其他企业、个人或本企业职工;可将企业连同负债采取零价值方式转让给新的股东;在征得其他股东和债权人同意的基础上,也可以债权转股权。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产权界定上,本着“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基本原则进行。在界定过程中,既要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及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又不得侵犯其他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名为国企,实际国家没有投资,没有国家投资记录的,可以核定为集体资产,量化到职工名下;国家投资少,主要靠集资、职工福利基金投资的企业,可重点化成集体资产。企业资产损失应从宽核销,呆坏帐的追索权可以留给企业,由企业继续追索,追回后国家与企业按比例分成。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国有资产,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我们应该动态的看待国有资产是否实现了增值,有时,看似国有资产减少了,但企业搞活了,税收增加了,岂不是一种增值。
   在股权设置方面,公司高层应相对控股 ,以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又要考虑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在高层相对控股的前提下,中层管理人员应持中股,并根据企业的规模,考虑是否全员持股还是有条件的部分员工持股。员工持股,使员工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还有一份资本收入,而资本收入的多少与企业的效益密切联系,由此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命运的纽带。股权设置上应避免平均持股,股权的不均等分配有利于为监督提供动力,而小额均等持股会造成监督动力的缺乏。改制企业中,如果缺乏监督,就很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即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如果出资人不能有效监督经理人员行为,那么后者就会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来获取私人利益,进而损害股东利益。为了有效的吸引和留住人才,可以考虑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经理层融资收购制度等新型的股权激励制度。有的企业资产量大,除非资金雄厚,否则难以认股。因此,在股权的购买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暂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认股的,可以采取股权质押的形式,出资者将股权质押给银行或者国家,以此来吸引投资,解决投资者资金不足问题。在股权设置上还可以考虑改制企业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募集股份,广泛吸纳资金。
   在人员安置方面,企业改制涉及全体职工的命运,改制能否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极大地影响到改制的成败。在改革前期,除加大宣传力度外,还要进一步使企业和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深改革的紧迫感,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改革与自身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国有企业的改制,一方面是要使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摆脱困境;另一方面也要在追求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职工的利益。为了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最直接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对职工满意安置,满意补偿。比如:买断工龄人员经济补偿费、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福利费和医疗费、富余职工安置费等等。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规定标准的,按照规定执行;没有规定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按照现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标准进行补偿的话,费用低,职工可能不满意。对此,我们应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确实解决广大职工关心的问题,以制定地方标准的方式,提高补偿标准,还可以考虑员工持股方案,由员工出资认股或者将企业资产量化到职工名下从而形成一定的股权。
   改制过程中,“国退民进” ,国有资产出售,这是一个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相互对流的过程,是实现国有经济合理布局的过程,而不是国有资本的减持、贬值。资本是活的资本,只有在运作过程中才能增值。我们要排除改制中的两大误区,第一,“产权界定严了,就是保住了国有资产,就不是流失了”。流失不仅是一个动态概念,也是一个静态概念,无声无息中也能造成流失,而增值则是一个纯粹的动态概念。产权界定严了,相应的妨碍了民间资本的进入空间,国有资本流通渠道不畅,闲置起来就是一种流失,要想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就要使国有资本动起来。虽然国有资产界定少了,但被有效的盘活了,企业效益上去了,国家则从税收上获利了。第二,“冰棍效应”。一根冰棍吃掉它或者卖掉它能够获得收益,如果不管它,闲置起来,最终只能剩下一个没有价值或者说价值极小的棍。两个误区实际上谈的是一个问题,即“国有资本的隐性流失”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确实有效的改制措施,真正实现改制的意义。改制企业经济效益好了,国家税收就增多了,职工的收入也多了,社会安定,市场气氛活跃,投资环境优良,整体的经济实力加大,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投资增加,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本身是一个良性循环,国家、企业、职工“三赢”。

candya

发表于 2012年06月26日 29:02
3#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改制方案的制订 
  (一)国有企业改制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必须制订改制方案。 
  (二)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制订,也可由其委托改制企业或者中介机构制订,但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改制方案不得委托该改制企业制订。 
  (三)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企业概况及近三年资产和财务状况,改制的基本原则、目标和程序,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方案,改制后企业股权设置方案和企业发展规划等。 
  (四)国有企业改制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国资企改〔2004〕10号文件的规定报经批准。改制方案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五)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财政、税务、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等相关审批事项的,应先报经市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市深化办协调审批。 
  二、资产清查和评估 
  (一)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评估,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核实和界定国有产权,严禁隐匿国有资产。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对提交的清产核资的范围、资产及其财务会计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出具承诺书,并对其结果负责。在前一次清产核资有效期内的,经市国资委同意,可不再进行清产核资。凡改制为非国有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清理出来的不良资产,经中介机构经济鉴证后,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企业主管部门申报,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市国资委审批。按照审批权限,对申报核销不良资产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以内的,由市国资委审批。200万元以上,由市国资委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在批准核销后,企业需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对“账销案存”收回的款项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在清产核资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依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12号令)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评估。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不得委托同一家中介机构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在出具正式报告前,必须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组织在改制企业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资产评估结果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国资委核准或备案。涉及国有土地资产处置的,其评估结果应报市国土资源局确认。重大评估项目由市国资委组织专家评审。 
 (四)国有企业改制,由市国资委选聘和委托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实施清产核资、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 
  (五)企业改制涉及资产剥离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7758258

发表于 2012年07月02日 06:54
4#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国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断,是对过去党的文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新突破,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

小蚊子

发表于 2012年12月18日 28:08
5#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1、重组:打破现有行业、部门的界限,对产业和产品关联性强、经营领域相近的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壮大现有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2、联合:指国有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合体,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兼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契约关系进行合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4、租赁:出租人和承租人通过契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出租人让渡财产使用权和一定范围处分权的行为。

  5、承包经营:“承包经营”准确的说应是“承包经营管理”,是指企业与承包者间订立承包经营合同,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全部或部分在一定期限内交给承包者,由承包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及获取企业收益的行为。

  6、合资:与国外的投资者或合作者共同成立公司。

  7、转让国有产权: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应当遵少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8、管理层收购: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9、企业托管:即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通过订立委托营运合同,将企业资产委托给提供一定财产抵押或担保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经营的一种资产管理形式。

  10、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

  11、其他形式。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2年12月18日 26:18
6#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培训是使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使其增强的“法宝”。在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深入剖析自身的不足,不断努力改进提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员工培训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企业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不断努力和奋斗的事业,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一个现代化的国有火电企业要想拥有一支技术能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员工队伍,要想适应时代发展,配合新能源开发利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培训管理体系与学习氛围。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现代企业文化来培训自己的员工,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把握机遇,创造企业美好的未来。

倚楼听风

发表于 2012年12月18日 05:51
7#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一个很微妙而且很关键的时刻,它面临两种可能:一、排除干扰,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二、出现一定曲折。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两种可能都存在。为争取第一种前景,避免第二种前景,必须要珍惜改革成果;正视深层矛盾;排除两种干扰;瞄准“三重推进。“排除两种干扰,一要排除否定国企改革方向的倾向对国企改革的干扰;二要排除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势力对企业改革的干扰,突出解决在改革中的违规操作及“官商联手。总的思想是:“继续加快调整国有布局和结构,坚持国企改革方向,不要动摇和后退;同时要坚决打击改制中的腐败行为,注重国企改革在规范中顺利推进,不要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面对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我们应该掌握两条:第一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出发来检验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第二是要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来检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在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失败的;同样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也是要失败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匿名用户

发表于 2012年12月19日 21:52
8#
回复:国企改格的问题,要怎么办?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